大学生传染病防治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点击数: 字号:【小】 【大】

第一章  大学生传染病的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述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二、传染病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有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以上是法定传染病分类,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于 1991126日 由卫生部发布施行。

三、传染病方式应具备的条件: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传染源】
  即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存在于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根据颗粒的大小可分为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它在空气中能飘浮一定时间,即使传染源已离开,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含有病原体的较大飞沫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单或地面上,当人们在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
【传染途径】
  即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
  1. 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2. 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 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易感人群】
  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叫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1.新生儿的增加  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  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 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 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与暴发。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  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 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分以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五、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 :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的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也因病人存在个体差异而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  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时间,一般1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  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发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之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  体征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2)皮疹  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中毒症状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toxemia)  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
  ②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Viremia),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氏体血征(rickettsemia),螺旋体血症(spirochetemia)等。
  ③败血症(soptic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pyemia)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
  (4)临床类型:为了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发现。
  

{C}<!--[if !supportLists]-->第二节     <!--[endif]-->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C}<!--[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的全称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或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感染了出血热病毒后,病人初期表现为发热、疲乏、皮肤出现出血点;继而发生全身性毛细血管出血、人体代谢紊乱、休克、少尿或无尿、肾功能衰竭,可致死亡.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而延误病情、延误治疗.  

    出血热的传播传染原主要是带病毒的老鼠.人的皮肤接触被老鼠或其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物品、垃圾等,被老鼠咬伤皮肤均可受到感染;老鼠或其排泄物污染的尘土,干燥后漂浮亦可被人吸入而从呼吸道感染;被老鼠或其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被人误食也可从消化道感染.此外,被带病毒的螨虫叮咬也会造成感染.  

    出血热是能预防的接种出血热疫苗、灭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手段. 出血热疫苗无毒副作用,但有禁忌症发热性疾病、严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妊娠期妇女不可接种,不满10岁的儿童及70岁以上的老人一般无须接种.该疫苗的接种程序为014天各接种一针,6-12个月再加强一针. 接种出血热疫苗每人疫苗(2)39元,不含注射费.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流感流行速度快、多达200种病原体,大部分是鼻病毒.广泛发病,可引起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其造成的死亡人数、超额医疗费用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以逃避人体免疫力,因此,流感疫苗每年必须更新以适应变异了的流感病毒.该疫苗接种后一周产生抗体,可预防由相应毒株引起的流感,保护率达8595%,但不能预防普通感冒;接种副反应发生率低,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疫苗;价格为每支64(不含注射费).
禁忌症:1、鸡蛋过敏者;2、新霉素过敏者;3、急性发热期患者.
临床表现:
 高热39-40 ,头痛、全身疼痛、极度乏力,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不明显.
严重,肺炎、心肌炎、支气管炎等,可能会危及生命.常导致局部或大范围暴发流行.
预防:接种流感疫苗.  

三、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均可引起感染,春秋季节是甲肝的高发季节.
   
甲肝的临床症状典型病例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发病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引起亚急性或急性重型肝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甲肝的危害甲肝时常引起集体单位的暴发流行.一旦感染甲肝后必须隔离治疗,少则21天,完全康复需半年.患病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危险,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还会导致学业损失,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甲肝的预防目前尚无治疗甲肝的特效药,临床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杀灭病毒.预防甲肝,首先要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个人受感染的机会.主动性预防更为重要,接种甲肝疫苗,建立自身免疫能力是既经济又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也是控制和消灭甲肝的主要措施.使用的疫苗经国家批准、检定,均系安全、有效,有国产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灭活疫苗,接种后可产生5年以上保护作用.该疫苗不能预防其他类型肝炎.进口灭活疫苗需接种两剂.
   
价格国产减毒活疫苗17.5/(不含注射费),并附有加盖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印章的保险单,接种者必须注意查看;进口灭活疫苗142/.  

禁忌症:1、过敏体质者;2、疾病发热期患者;3、免疫缺陷症患者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HBsAg阳性率约为10-15%。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能通过胎盘传播(宫内传播),或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  

4.性接触传播: 性乱交、同性恋性接触及夫妻之间性生活未采取防护措施。  

5.密切接触传播: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传染性。  

乙肝二对半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HBc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临床意义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如何看化验单(乙肝三系检查、肝功能检查)  

  (一)乙肝三系检查(代表体内病毒情况) 1.HBsAg(表面抗原) 2.HBsAb(表面抗体) 3.HBeAg(E抗原) 4.HBeAb(E抗体) 5.HBcAB(核心抗体) A 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B 145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C 单独2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D 15或者45阳性说明正在感染其间,或者正在康复之中。具体分析看病情而定。 E 13阳性说明正在感染之中,应该及时治疗。 (二)肝功能检查(代表肝脏本身的变化) 项目 单位 参考范围 总蛋白: G/L 60-83 白蛋白 G/L 35-53 球蛋白: G/L 25-33 谷丙转氨酶 U/L 0-40 谷草转氨酶 U/L 0-50 总胆红素 umo/l 0-20 直接胆红素 umo/l 0.0-6.0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ALT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 ALT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ALPGGT在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显升高。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敌人",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的代谢及泄均发生障碍, 因此T-BilD -Bil均升高。  

何谓"大三阳",何谓"小三阳"  

  肝功化验135阳性,属于"大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这些患者由于HBeAg(+),因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活跃,且传染性较强。这些患者还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肝功正常的患者,说明这些患者虽然病毒在体内较活跃,但并没有引起严重的肝损害。这些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又因其病毒复制活跃,还应经常检查肝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免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另一种是肝功异常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但传染性强,而且已有了较明显的肝脏损害。对这样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肝功能异常,可在保肝功物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治疗,而且要注意休息。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疗,患者则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其次,在肝功能稳定的情况下,由医生决定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还有,由于其传染性强,密切接触的亲属、配偶、子女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肝功化验145阳性,属于"小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相对于大三阳患者来说,小三阳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已经由活跃转为静止,血中的带病毒量也明显减少,传染性相对降低,病情开始好转。对于"小三阳"患者还应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肝功能长期正常(每3个月复查肝功一次,持续23年),称之为"稳定的小三阳",这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或急性乙肝患者较好的转归,可看成是一个健康者,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乙肝病人,也不具有传染性。第二种情况是肝功检查经常异常,时好时坏,称之为"不稳定的小三阳";这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所致,当肝功能异常时要按肝炎进行治疗,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受损,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 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激发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 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 又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造成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转归。 幼儿时感染HBV,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应,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数患者病毒是可以通过上述免疫反应,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状,同时清除肝炎病毒的。  

什么是"澳抗"  

  "澳抗"的全称是澳大利亚抗原,它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免疫指标之一,亦叫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于首先在澳大利亚发现,故称之为"澳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  

  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必治疗,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定期(3-6月)复查,包括肝功能、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细胞、血小板。一旦发现异常,就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脾肿大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应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治疗; (2)忌酒; (3)生活规律,勿过累; (4)注意个人卫生和月经卫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应与别人分开; (5)如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工作。 要知道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脏可能有炎症,实际上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携带者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发病,母婴传染的携带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一般认为30岁以上携带者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有哪些限制  

  由于人们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至一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的青年在升学、就业、结婚甚至出国等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并非那么严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他们中不乏有科学家、名演员和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除了某些学业,如幼儿师范、护士、饮食服务行业等外,对升学、就业,甚至出国不应有太多的限制。这是因为乙肝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偶尔通过唾液、精液传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是不太可能传染给别的人。至于结婚,只要对方抗HBs阳性,或HBsAg阳性,就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如果对方乙肝标志全部阴性,建议注射乙肝疫苗后再结婚。  

"小三阳"患者为什么有的转氨酶正常,有的不正常  

  小三阳患者是指HBsAg(+), HBc(+)和抗HBe(+)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毒复制不活跃, 传染性也不强。但乙型肝炎的肝损害,不取决于病毒是否活跃,而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如何对待乙型肝炎病毒。如果与病毒"和平共处", 就不会引起肝损伤, 肝功能就正常, 如果与病毒"作战", 就会在"作战"的同时,破坏肝细胞, 引起肝功能异常。如果在"作战",有效地清除了病毒,就会痊愈。而在"作战",只破坏肝细胞,而对病毒的"杀伤"不利,就发展成为慢性肝炎,造成长期的肝功能异常。  

e抗体阳性是不是一定好  

  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e抗原转阴,HBVDNA也转为阴性,继而肝功能也正常,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预后良好,传染性没有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但HBVDNA仍阳性,或者血中HBVDNA阴性但肝组织中的HBVDNA仍阳性,虽然病毒复制降低,但仍在复制,仍有传染性,肝脏仍在受损,病情仍在发展。因此,e抗体转阳并非都是好事。此外,还有一种变异的乙肝病毒,始终不出现e抗原阳性,但HBVDNA 持续阳性,说明病毒从未减少过,这种类型的乙型肝炎对人的危害更大。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时应注意的问题  

  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弱, 一般接触不易被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是可以正常入学并参加工作的。但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不宜从事餐饮,保育员等工作,其他职业均可参加。学校和单位也不应因为HBsAg(+)而拒绝接受这些人员入学或工作。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如何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或很少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后者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亲吻和性交是否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由于亲吻和性交都接触了病人的体液,因此是可以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前婚前检查要求检查HBsAg, 如一方HBsAg(+), 另一方则应进行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  

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的再生功能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 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  

乙肝病人能结婚生育吗  

  (1)急性乙肝恢复期、慢性迁延期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以及活动性肝硬化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连续化验肝功能六个月及一、二年内均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转,可以结婚。 (2)肝功能一贯正常,仅乙肝"两对半""大三阳"的乙肝患者也暂不宜结婚或过性生活,若婚后才发生一方呈"大三阳"时,而对方"两对半"全阴性,待全阴性者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时,才有可能不被对方乙肝病毒感染。但只能保持35年。在一方病情复制指标未转阴前,应采取避孕措施(若患者为男方,应使用避孕套)。并积极采取抗病毒治疗。 (3)单项HBsAg阳性者,原则上可以结婚。但也非绝无传染性,应产生足够保护性抗体时再结婚。 (4)慢性表抗原HBsAg携带者若仅伴抗-HBe一项阳性者可以结婚。 (5)"两对半"中呈 1.4.5 或1.5阳性者,若抗-HBe滴度高,可能有传染性。等抗-HBe滴度明显下降后才结婚。 (6)即使只有HBsAg或抗-HBe单项阳性的患者,或者2.4.52.5阳性的患者,虽可结婚,但性生活应有节制。 (7)父母或家庭中如有明显肝硬化、肝癌遗传倾向的乙肝患者,婚后最好不要生育。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除母婴传播外,父亲也有垂直传播的可能,但几率远比母婴传播小。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另一种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孩子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四、水痘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春季是发病高峰季节.这种病毒感染人体后还可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带状疱疹,对人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患病的少年儿童有头痛、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继而全身皮肤分批出现散在的斑疹和水疱,由于搔痒,抓伤后留下疤痕.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患病后必须隔离治疗1-2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经济损失很大.水痘还可引起水痘性肺、肝、脑的炎症,少数患儿还会出现紫癜、中耳炎、肾炎、血小板减少症等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死亡.
   
水痘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患者经呼吸道和破溃的疱疹可排出大量病毒,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或接触水疱液容易受到感染.
   
目前尚无治疗水痘的特效药物,预防是主动性措施,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苗可以预防水痘,还可免除带状疱疹的侵害.该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其安全、有效,保护期长达10年以上.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极少数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低热和皮疹,均很轻微,可在2-3日内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价格国产水痘疫苗166/支,进口水痘疫苗280/(均不含注射费).
   
禁忌症:有严重疾病史、过敏史和免疫缺陷患者严禁接种水痘疫苗;一般疾病(包括发热)治疗期应暂缓接种;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后接种.  

五、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可在多系统发生的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占主导,以青少年多发。  

{C}<!--[if !supportLists]-->1、{C}<!--[endif]-->病源体  

    肺结核的病源体是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微弯曲,细长杆状。对外界干燥抵抗力强,可在干燥的痰中存活6~8个月,对湿热敏感,对紫外线较为敏感,接触酒精2分钟5%来苏12小时可杀死病菌。  

{C}<!--[if !supportLists]-->2、{C}<!--[endif]-->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C}<!--[if !supportLists]-->3、  {C}<!--[endif]-->传染途径: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可通过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吐痰而传播,少数可因引用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引发消化道结核。  

{C}<!--[if !supportLists]-->4、{C}<!--[endif]-->易感群:青少年、儿童、老年人、体质多病者。  

5、肺结核的初期表现  

中毒症状:长时间低热,一般在午后发生。盗汗,乏力,食欲不振。面颊潮红消瘦。血行播散时可高热寒战。  

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  

{C}<!--[if !supportLists]-->6、   <!--[endif]-->如何预防肺结核  

    首先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对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就诊,通过胸片、血沉、查痰等临床检查,给予治疗。对病人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现症病人按规律、规格坚持化疗,给予治疗。  

其次切断传染途径:仍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禁随地吐痰,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控制咳嗽、打喷嚏,对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  

总之,广大师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个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不随地吐痰,有咳嗽、打喷嚏时带上口罩。保持室内自然流动通风,搞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饮食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出现发烧、咳嗽时即刻就医。给予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六、  

{C}<!--[if !supportLists]-->第三节     <!--[endif]-->、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学生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 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为主,重点加强传染病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传染病,保护学生健康。  

一、预防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管理传染源
  1. 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 198922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 91日 开始施行。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小时内,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地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免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方式:
      发现法定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时,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可先用电话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城镇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城镇应于12小时内报告,农村应于24小时内报告。 另外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学校散发病例的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 通知 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三、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一)、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1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学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四、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1、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
     学校的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只有不断地改善学校各种卫生条件,增加必要的卫生设施,才能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
      2、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
     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课堂听课,课外自习,体育锻炼,业余活动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卫生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课堂,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清洁卫生制度,食堂卫生制度等。制度的制定和认真的执行,是学校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保证。
      3、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学生的实际免疫水平,认真搞好预防接种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免疫屏障。
    (二)、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1、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晨、午检,以期早发现病人,并及时明确诊断。 早隔离,早治疗:对病人和可疑病人要及时隔离观察,及时进行治疗。
     早报告:学校发现急性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时教师和校医有责任向学校领导报告,如属法定传染病,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疾病蔓延。  

     2、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的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三)、传染病疫情管理
     1、疫情登记
     学校里发生疫情后,应由校医或保健教师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作好疫情登记工作。登记的内容可以由卫生防疫部门统一规定,按照疫情报告卡的内容登记,也可以按照不同传染病自行拟定内容,列成表格,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登记。登记时注意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名,详细地址,发病时间,确诊时间的准确性。
    2、疫情报告
     学校的校医和有关责任人是法定的疫情报告人,必须要作好传染病报告工作,迅速而准确地掌握疫情是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因此,传染病诊断或疑似诊断确定后,应迅速地向主管行政部门和当地疾控中心用电话或书面报告。  

3、疫情管理
     疫情管理工作,除切实作好疫情的搜索,疫情的登记,疫情的报告外,还应健全学校的疫情档案工作。疫情档案的内容应包括: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学生的年龄性别,班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包括年龄分布,班级分布,时间分布,传入传出的途径,学校的自然情况,包括学校地貌景观,周围环境,气候条件等。
     学校的疫情资料要有专人负责,疫情的登记,分类,统计和分析的原始资料应设专柜予以妥善地管理,不得任意存放或丢失,也不得随意向社会公布,切实作好传染病疫情的保密工作。  

  

 

录入: 编辑: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